到底孩子需不需要鼓勵?鼓勵孩子,興趣就會變成不是興趣嗎?
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,上面寫說如果孩子的興趣家長鼓勵了,那麼這個興趣就會變得很不自然、就會變成不是興趣。
到底,孩子需不需要被鼓勵?鼓勵跟利誘到底又有什麼不一樣呢?
我們先試問一下,沒有人不喜歡被鼓勵吧?!
但是為什麼會跑出這樣的議題呢?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鼓勵是必需要的。每一個人都想要被鼓勵,但對於孩子們,如何讓鼓勵是正向的,而不是變相地讓孩子為了鼓勵而去做是、或者練習、努力,那就是家長們的智慧了。
>鼓勵與利誘並不一樣
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因為努力之後得到了鼓勵,會因而對於自己的努力更為肯定,進而更努力。
但是所謂的利誘,是方向性的不同。是你用金錢、或者威權或者強過孩子們興趣的物質層面,去讓孩子們為了這些物質、為了得到這些物品,而去做這些本來有興趣的事。
試想,有興趣的事情,我們會一直做下去。然後,當你持續在興趣享受的過程中,如果得到一些肯定或者鼓勵,多少會讓孩子得到另一個層面的滿足感。在這個時候,如果引導錯誤,的確很容易變成利誘、而讓孩子有了錯誤的聯想。但是,切記獎勵、鼓勵,只是一個加油性質,而不能與利益牽扯到關係,否則很容易變成利誘。
>怎麼做才對?是時間點與方式的問題
鼓勵不是壞事,但問題是你要抓對鼓勵的時間點以及鼓勵的方式。
對的鼓勵、好的時間點,會讓你的鼓勵更有價值。
重點在觀察孩子們是否沈浸在自己的興趣當中,如果是,那麼你的鼓勵就不會變成威脅利誘,因為那只是一個鼓勵!
但如果你的孩子還在搖擺階段,或者根本不願意,你的鼓勵就是威脅利誘或者脅迫了。
這種場景很容易看到,爸爸媽媽說:「你考一百分我給你一百元。」
如果是孩子自動自發很努力讀書,而考了一百分,之後你給了他一百元,那叫做鼓勵!或者他沒有考九十分,你還是給他一百元,那麼這叫鼓勵!
但是,在孩子根本不願意努力,或者不知道為什麼要努力的當下,爸爸媽媽就寄出又因,那就有可能會變成利誘。
很多人會說,重賞之下必有勇夫,拿出獎勵就對了。這個我不否認,但是這是結果論了,而不是標題我們所討論的究竟「鼓勵會不會變成利誘,進而扼殺孩子原本的興趣?」
從過程論來說,在對的時間點給予適切的鼓勵,那就會讓孩子們的興趣更得以延續或者觸類旁通。
但如果只是結果論的給或不給、或者給多少,那就比較類似大家所說的利誘。當結果產生了之後,很容易因為再也沒有誘因了,就不再持續了。
>每個人都需要鼓勵,但是爸媽的介入方式
鼓勵的方式也是值得討論的一環!每每都用物質鼓勵,孩子們當然會一直期待很多的物質。
其實鼓勵的方式有很多種,口頭鼓勵、精神陪伴鼓勵、甚至擁抱的鼓勵。要讓鼓勵不淪為利誘,最大的重點是鼓勵的方式。
當孩子不會一直期待你有更大的東西出現,才去努力喜歡的事或者想做的是,那麼這個鼓勵才不會淪為利誘。
例如,今天孩子練琴練的很棒,他沈浸其中,而我也非常享受,那麼我可以打賞、可以口頭鼓勵、可以用驕傲的自豪方式錄音、或者告訴其他家人。那麼這不會變成利誘,因為方式是口頭。
但是一但成為條件交換、並且沒有忖度口氣用語,例如:「你彈得太好了,你再多練五首,我給你一百元。」那麼就變成條件利益輸送了。
簡單說,
所有的鼓勵都務必有技巧、少用物質或者利益交換的方式進行,那麼就不會變成是一種條件、一種利誘甚至一種威脅。
能夠覺察的爸爸媽媽並不多,但是在給出獎勵之前,或許可以先寫下來,思考一下時間點以及獎勵的方式,再行給予鼓勵,那麼多幾次之後就能仔細分辨出,這樣的鼓勵究竟是真實的鼓勵還是只是威脅利誘的誘因而已。
沒有人不喜歡被鼓勵,千萬不要因為這樣就不再給予孩子們鼓勵!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在愛且有信心的成長環境與過程中,興趣才得以被支持。方式很多,不是只有單一一種。
謝謝您幫我按讚,是我寫文的動力!
走走停停,教學旅行,旅行教學粉絲專頁,最新旅行資訊經常更新唷!
加Line好友,最新好康、旅遊資訊不間斷:http://bit.ly/2wvryU4
不想加好友,但想收文章訊息選這裡:https://bit.ly/36LsBCE
按讚加入粉絲團
延伸閱讀
-
溫和而堅定的教養到底有多難?談父母的溫柔教養~
-
親子教養|必要時,讓孩子享受些許的失望~這世界並不完美,但你仍可以選擇有愛~允許他們失敗,是讓他們了解人事物的完整
-
記得,害怕疫情的當下,你的孩子也很害怕~你該做的是,陪伴孩子一起抗疫
-
情緒覺察與策略|情緒是一種本能,但是情緒勒索是縱容出來的~你可以不用當壞人,但必須先要強壯自己~
-
親子關係|成為一個優雅的媽媽,「做自己」跟「當媽媽」,同時都很棒~
-
質問與責罵,並不是關心|良好的溝通方式之一,先詢問~